中东这盘棋,本就步步惊心。眼下,最紧绷的那根弦,是伊朗和以色列,仿佛随时可能断裂,引爆更大的危机。
说起来,德黑兰方面一开始的姿态,似乎还在传递一丝缓和的意思。甚至有小道消息传出来,说他们曾想通过第三方搭桥,比如塞浦路斯总统,给以色列递个话,表示希望停火。
谁知,仅仅几天光景,风云突变,局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18日凌晨,一番话如平地一声惊雷,划破长空。
他明明白白地放出话来:必须强力回击以色列,而且伊朗永远不会向所谓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低头。这番表态,自冲突爆发以来,硬气程度前所未有,几乎可以说是伊朗压箱底的“最强音”了。
是什么让伊朗的态度,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得如此斩钉截铁,不留丝毫妥协余地呢?
回想冲突刚开始那会儿,虽然伊朗吃亏不小——据说损失了将近二十位高级军事指挥官和顶尖科学家,好些关键设施,连带一些涉及核研究的地方,都遭到了破坏。
但德黑兰最初的反击,在外人看来,怎么说呢,更多像是做个样子。甚至有分析人士私下议论,说伊朗当时压根儿就没动用他们武器库里那些真正能打疼人的导弹。
这背后藏着什么心思?大概是对美国和以色列还抱有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吧,总觉得稍微克制一点,不让事情闹大,这页“翻篇”的日子就能早点来。
可惜,伊朗这份被解读为“示弱”或者说“克制”的姿态,并没有换来对手哪怕一丁点的善意。相反,以色列那边一些官员,嘴巴越来越狠。
他们不仅仅是嚷嚷着要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能力,更过分的是,还直接把目标瞄准了颠覆伊朗现有的政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是个狠角色,他开出的停火条件,是要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
更不用提,他还对着哈梅内伊本人发出了人身威胁。与此同时,当时还在位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没闲着,直接喊话伊朗,要他们“无条件投降”。
这一连串组合拳,简直是把伊朗往死角里逼,让它连转身腾挪的地方都没了。对德黑兰来说,这个时候要是选择了妥协,那几乎等于把自己国家的核心利益拱手让人。
几代科学家呕心沥血攒下来的核技术成果,可能就此打了水漂,甚至连统治了四十多年的政权,都面临着被推翻的风险。到了这一步,妥协似乎只有任人宰割一条路。
而奋起反抗,虽然风险巨大,但起码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哈梅内伊那句“永不屈服”的誓言,更像是被逼到绝境时,吹响的一声反攻号角。
它清晰地宣告,伊朗已经下定决心,这是为生存而战,不能再后退半步了。
果然,从15号那天起,伊朗对以色列的反击策略,画风陡然一变。不再像之前那样,似乎还给对话和停火留点念想。
伊朗军方直接大大方方地公布了一份详细的打击目标清单,上面列着以色列领导人的秘密藏身点、几个重要的机场,还有能源设施等等。
紧接着,他们就动真格了。数百枚导弹、上百架无人机一股脑儿地招呼过去,对以色列本土发动了一波又一波、规模不小的袭击。
据报道,那几天,连特拉维夫这样的主要城市,都响起了刺耳的防空警报,有些地方火光冲天。
面对伊朗这次升级的报复,美国那边反应也挺快。五角大楼在16号就宣布,要往中东地区增派部队,包括航空母舰和空中加油机这些大家伙,摆明了是一副随时准备拔刀相助,给以色列撑腰的架势。
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还特意对着媒体喊话,让德黑兰的居民赶紧撤离。这明摆着是想制造一种大战临头、人心惶惶的紧张气氛。
不过,对于美国的军事威胁和这种心理战术,伊朗方面似乎并不怎么买账。17号,伊朗武装部队新上任的总参谋长穆萨维公开露面,一番话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之前对以色列的打击,那仅仅是“警告性质”的,真正的“惩罚性打击行动”,还在后头呢。这话的意思很明显:美国的恐吓没起作用,伊朗军方报复的决心反而更硬了。
这里有个细节挺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在15号伊朗发动大规模袭击之前,他们发出的预警,主要还只限制在那些被列为打击目标的设施周边。
可到了17号,伊朗方面发出的信号,就非同寻常了。他们竟然直接要求特拉维夫等以色列主要城市的居民撤离。这似乎在预示着,伊朗接下来要使出的“真正的惩罚性打击”。
它的规模和烈度,很可能会远超之前,攻击范围极有可能覆盖这些被点名的城市腹地。
那么,伊朗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天之内,态度发生这么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除了之前说的被逼到了墙角,已经没有退路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那就是,国际天平似乎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些外部力量的态度和表态,很可能也给伊朗增添了不少硬气。
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在17号公开表态,明确反对采取可能导致伊朗政权更迭的军事行动。他觉得那样只会把中东地区拖进更深的泥潭和混乱。
往前推一天,欧盟的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这里可能是原文笔误,但欧盟整体高层确实表达了对局势升级的担忧)也发出了警告,话里话外暗示美国不应该在以伊冲突里过度介入,以免火上浇油。意大利方面则更直接,呼吁欧盟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更关键的是,一些和伊朗关系更为紧密的大国,比如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还有上海合作组织等,也都纷纷站出来公开表态,反对以色列针对伊朗的侵略行为。
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可能更多停留在口头上的声援,中俄以及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对伊朗的支持,其背后意味恐怕更深远。尤其像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这样与伊朗接壤的国家,它们特殊的地理位置,无形中给某些国家向伊朗提供实质性援助,打开了方便之门。
还有一个让人颇觉玩味的迹象是,据说伊朗的防空系统在以色列最初的突袭中曾经损失惨重,但最近几天,却接二连三地传出伊朗成功击落以色列最先进的F-35战斗机,以及美军“死神”无人机的消息。
如果这些消息属实,那伊朗防空能力为什么能这么快恢复元气,甚至有所提升?这背后有没有外部力量提供了技术支持或者紧急补给?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了。
在当前这种剑拔弩张的危局之下,伊朗领导层无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除了军事上的应对,如何确保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人身安全,以及万一出现不测情况,后续的接班人计划如何安排,这些都成了德黑兰高层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面对美以联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空袭,伊朗现在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赶紧采取措施疏散民众,加固重要的防空设施,储备大量的医疗和后勤物资,想方设法把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在军事反击层面,他们可能会集中手里的尖端武器,比如高超音速导弹,专门去打以色列的机场之类的有价值目标。就算精度上有点差距,也要靠数量上的饱和攻击来弥补。
更极端一些的分析甚至认为,伊朗很可能会考虑动用它在中东地区深耕多年的影响力,号召包括伊拉克的什叶派民兵、也门的胡塞武装,还有叙利亚境内那些反以色列的力量,多点开花,一起对以色列及其盟友采取行动。
这样一来,就能迫使以色列四处应对,分散它的军事压力,达到那种“围魏救赵”的效果。
战争一旦全面爆发,它的残酷性是无需多言的。对于伊朗来说,如果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谁也说不准它会采取哪些手段来拼死自保。
这里面,包括一些被国际社会视为禁忌的极端措施,比如直接封锁全球石油运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甚至,如果情况真的坏到无可挽回,有没有可能,伊朗会孤注一掷,在导弹上装载他们掌握的浓缩铀材料,对以色列本土进行不计后果的毁灭性打击?
目标,也许就是彻底摧毁以色列的军事、经济以及民用基础设施,让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恢复元气。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都只是在最糟糕情况下的推演和预测。当前的局势虽然紧张得让人窒息,但各方是否真的会走到那一步,把牌桌掀翻,现在看来,仍然存在变数。
只是,当一方被彻底逼入绝境,并且自己也觉得已经无路可退的时候,它的行为逻辑和它所能接受的最低底线,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伊朗从最初的相对克制,到如今的强硬姿态,恰恰就是这种深刻变化的真实写照。中东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因为历史的恩怨和现实的仇恨,阴云密布,和平的曙光,此刻看来,显得格外遥远。
名鼎配资-个人股票配资-重庆配资网-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