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要没了。
你敢相信吗?曾经辉煌一时的英语专业,如今却深陷困境,堪称今年最惨的大学专业。
单位招聘需求锐减,人工智能强势入局,不少高校甚至直接撤销了该专业。
一、高校纷纷 “抛弃” 英语专业
2023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取消英语专业,瞬间在教育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毕竟它可是首个吃螃蟹的 985 高校。
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就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
事实上,英语专业的萎缩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早就有迹可循。
湖南省对全省设置超过 30 所高校的英语本科专业实施学科专业布点限制政策,不再新设,还逐年调减招生规模;福建省明确规定,近三年就业落实率(不包括灵活就业)偏低,以及专业布点数超过全省本科高校 50% 的本科专业不再增设,英语专业不幸 “上榜”;河南省也将英语专业纳入 2024 年控制限制新增本科专业目录。
多个省份不约而同对高校英语专业进行调整,这背后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专业,正面临着残酷的洗牌,即便曾经风光无限的英语专业,也难以逃脱这一命运。
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要优化调整高校 20% 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那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英语专业在就业市场表现不佳,又难以与新技术、新产业接轨,被众多高校 “抛弃” 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就业难,薪资低
遥想当年,英语专业那可是风光无限。
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十年前,英语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就超过 10 万人,稳稳占据本科毕业生规模最大专业之首。
时至今日,中国仍有高达 994 所本科院校开设英语专业,占本科院校总数近八成。
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工具性强,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但也正因如此,就业方向十分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从就业数据来看,“英专生” 主要就业方向包括教育(占比 39.8%)、制造业(占比 7.8%)、金融业(占比 6.2%)。
2023 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 届英语专业应届本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 70%,低于本科平均水平的 72%。
就连英语王牌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的《2020 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也显示,教育行业以 34.66% 的比例高居毕业生就业榜首。
对教育行业的过度依赖,成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大 “痛点”。
更让人扎心的是,缺乏对口工作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薪资水平也偏低。
2023 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仅为 5467 元,比本科平均月收入 6050 元低了近 600 元。
辛辛苦苦读了几年大学,毕业后却面临就业难、薪资低的困境,这让不少英语专业的学生和家长心里不是滋味。
三、时代冲击:“双减” 与 AI 的双重打击
英语专业如今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时代的挤压。
2021 年 “双减” 政策的实施,如同一场暴风雨,重创了英语教辅行业。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9 月,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比例高达 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 87.1%。
英语培训机构数量众多,自然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一夜之间,大量英语培训岗位消失,许多英语专业毕业生原本打算在教培行业大展拳脚,却无奈遭遇失业危机。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英语专业带来了强烈冲击。
在 AI 飞速进步的当下,机器翻译已能覆盖 80% 的日常场景。
仅仅在 2024 年,就有 12% 的初级翻译岗位消失不见。
以前,翻译工作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 “拿手好戏”,如今却受到人工智能的严重挑战。
新技术的浪潮正迅速吞噬着传统语言行业的工作岗位,让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愈发艰难。
四、专业自身的 “顽疾”
除了外部环境的冲击,英语专业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国内英语教育长期以来过于注重应试,“哑巴英语” 现象十分普遍。
学生们在学校里花费大量时间背单词、练语法,应对各种考试,但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听说交流的能力却很差。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可一点都不低,这就导致了毕业生所学与实际工作需求严重脱节。
随着产业升级转型,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英语专业毕业生即便英语精通,在面对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往往也处于劣势。
张雪峰就曾指出,当今英语专业的核心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背单词、练语法,而应注重培养跨文化思维、国际视野和复合技能。
比如,普通英语专业毕业生岗位月薪大多在 5000 - 8000 元之间,而 “英语 + 数据分析” 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年薪却能达到 25 万以上,差距一目了然。
但每年 10 万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要想获得这样的高薪就业机会,谈何容易?在当前大环境下,大多数人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
英语专业如今的惨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代在发展,社会需求在变化,高校和学生都需要及时调整。
对于高校来说,应根据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学生而言,要认清形势,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名鼎配资-个人股票配资-重庆配资网-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