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成为冷战中为数不多能跟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叫板的国家。
冷战期间,为了压倒对方,两个超级大国疯狂展开军备竞赛,高精尖武器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华约的带头大哥,苏联研制出不少让美国瞠目结舌、望尘莫及的尖端武器,其中米格25就是其中代表。
米格25身上有很多亮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它的速度。电影《功夫》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意思就是说:只要你的速度够快,就能达到没有弱点的地步,就能打得对方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而米格25 就是如此,快如闪电、疾如流星,让人望尘莫及。
展开剩余91%具体地说,米格25的速度,连当时美国拥有的最快的导弹都赶不上。
那么,米格25的飞行速度为什么会这样快,其中有什么奥妙?
苏联人为什么要研制米格25?俗话说,人都是逼出来的;米格25也是如此。
1960年,从苏联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让对手无比头疼,称雄数年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击落,飞行员鲍尔斯成功跳伞后被俘。
U2的被击落,刺激了美国人,逼得他们加速研制跟先进的侦察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一款秘密武器问世,它的名字叫中情局A-12牛车单座型高空高速侦察机。
一般来说,各国都要给自己的飞机起个高大上的名字,而美国人这次非常低调,偏偏起了个“牛车”的名字。
其实美国人这样做是别有用心,为了掩盖这种飞机的高速,避免刺激对手,尤其是苏联。
这种飞机是一款高空侦察机,侦察机是在别人地盘,即进入别国领空侦察的,一旦被发现,对方肯定会去拦截,还要不惜代价打下。
但是如果速度足够快,导弹都赶不上,那对方就只能干瞪眼,拿它没有办法,让它如入无人之境。
牛车侦察机的巡航速度能达到3.29马赫数,能升到2.7434万米高空侦察,对方雷达很难探测到,被发现了导弹也很难打得到。
侦察机不是战斗机,必须低调,不然别人就会找出对付的办法。
因此美方不敢高调,把如此快速的侦察机命名为牛车,以掩人耳目。
但实际上没有不通风的墙,克格勃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还是很快就掌握了这款侦察机的数据。
事实上,牛车在研制阶段,动态已经被苏联人听到了风声。
如此一来,苏联军方倍感压力。
就在莫斯科感到压力山大的时候,美国又一款先进飞机开始研发,它就是后来被中国翻译为“女武神”的XB-70战略轰炸机。
它是一款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速度可以达到3马赫,创造了轰炸机速度的世界纪录。
之前美军装备的是大名鼎鼎的B52轰炸机,时速还不到一马赫;而苏联当时的截击机速度在2马赫左右,如果B52进入苏联领空执行轰炸任务,可以被苏联战机轻松拦截。
但是,女武神问世之后,苏联战机拿它就没有了办法,只能眼看它横冲直闯。
要知道战略轰炸机携带的不是糖果,而是核弹头,这样下去那还了得?
如此一来,美苏的战略平衡就打破了。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它实战能力不行,始终没有量产和服役,没有问世就宣告死亡,但是它研发的消息给了莫斯科很大刺激。
就在莫斯科惊魂未定的时候,又有坏消息传来,美国正在研制新型高空侦察机——A-12高空高速侦察机,即黑鸟高空侦察机。
如此一来,莫斯科高层坐不住了,不能让美国人领先,我们也要搞高速飞机,而且要超越美国。
特别是要研制高速度的截击机,要让美国高速轰炸机有所忌惮。
米格25就是在这种军备竞赛的背景下,开始研发的。
主打设计的,是米高扬设计局,设计师为米高扬和格列维奇。
提起他俩的名字如雷贯耳,米格21、米格23这些称雄世界的战机都出自他们的手笔。
因此他们设计的飞机,分别以两人名字开头的第一个字母命名,合起来就是米格。
当时两人从事飞机设计有近30年的历史,都才华横溢,把高速、高空当做他们追求的目标。
然而设计高速的飞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跟之前的飞机不是一代的,要克服许多难题,攻克很多难关。
换言之,新一代的飞机是一场革命,需要采用很多新材料新技术,要有所突破,才能实现高速的目标。
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发动机功率要达到,要有高转速,才能有高速度。
因此设计师以当时为高空无人驾驶飞机研制的低增压比试验型涡喷发动机15K为基础,然后进行改进,满足高速要求。
负责发动机改进的,是米库林/图曼斯基设计局,他们按米格-25的设计要求进行改进。
一是需要增大喘振裕度,喘振裕度是控制发动机的进气口流量的,进气流量足够大,才能保持工作效率,让飞机速度始终保持在理想范围。
而保持进气流量的关键,就是压气机,它就像发动机的心脏必须跳的足够快。
为此,他们修改了压气机,以适应高空工作。
他们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燃烧室,燃烧室的意义在于能在同样时间内烧更多的油,把飞机发动机的推力提高到一个满意的水平。
飞机速度的大小,就在于燃烧室油耗能不能上去。而燃油量越大,引起的震动越大,而震动大会影响发动机稳定,必须既要保持能量燃烧,又要尽可能降低震动。
为此,设计师然后重新设计了燃烧室,涡轮前温度提高了50,消除了加力燃烧室的燃烧振动。
经过反复调试,他们为米格25安装了5级压气机和1级涡轮的加力涡喷发动机,增压比达到了7,最大推力达到86.24千牛,加力推力达到了109.76千牛。
设计师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飞机在实战中,因为情况变化,需要向高空迅速爬升的时候,需要的供油瞬间加大,从小油门突然调整到大油门。
小油门时,发动机的供油量只有150公斤/小时,而大油门时,需求迅速增加100倍,提升到15000公斤/小时。
不过汽车提速慢,对汽车的影响不大。
而飞机如果不能保证供油,就会抛锚吊链,甚至会出现发动机空中停转的现象,这对飞机来说是致命的。
为了保证发动机瞬间加油满足要求,他们将液压机械推力调节系统,改为RRD-15B综合多功能电调系统。
该系统能自动监测6个参数,保证稳定工作。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飞机燃油系统中的主要执行机构也由液压助力器改为电磁阀 。
如此一来,发动机功率上去了,推力满意了,飞机就能实现高速度。
速度解决了,还要将飞机外形设计更为合理,减小空气阻力,不然的话速度还是不理想,发动机优势不能完全发挥。
之前的米格系列战机,都是传统后掠翼布局,它的短板是飞行的时候,飞机空气阻力大,是提升速度的瓶颈。
为此,米高扬的工程师采用中等后掠上单翼、从两侧进气。
如此一来,就解决了空气阻力的难题,为提升速度打下基础。
迄今为止,飞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飞机材料。
原来的飞机,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铝合金材料,铝合金的优点是重量轻,可以提高飞机速度,降低油耗;但是缺点是强度低,熔点低。
在低速的情况下,当然没有问题,但是飞机要保持超音速,尤其是将速度提高到3倍以上音速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因为飞机速度越快,机体与气流的摩擦力越大,飞机表面产生的温度越高。
数据显示,米格的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在零摄氏度的空气中以1.3马赫的速度飞行时,机头与气流摩擦产生的温度达到74摄氏度。
而在以2.05马赫速度飞行的米格-21上,这一温度上升到109摄氏度。设计师测算,如果飞行速度达到马赫,这一温度将达到300摄氏度。
而飞机铝合金的熔点只有660度,而它能够承受的速度,只有150度左右。
在300度的高温下,飞机各项性能都会发生改变,飞机外表就可能变形。
换言之,如果飞机依旧采用铝合金,材料极可能承受不了,必须使用耐热金属材料。
因此只能采用耐热金属,但是材料还不能太重,那样的话会增加油耗,也会影响飞机速度。
经过反复挑选,最后米格25机体采用了钛合金,其熔点为1668度,比铝合金高了2.5倍。
为了担心发动机在高速工作状态下,产生的近千度的高温影响到飞机内部,发动机舱用镀银的防热隔板包住,每架飞机耗银5公斤。
1964年,凝聚了苏联设计师心血的米格25横空出世,时速达到了3马赫,升限达到了2.7万米。
它是世界上第一款突破3马赫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因此被载入史册 。
苏联研发的米格-25战机拥有多个版本,大约生产1200架,其中有60%是侦察机,有10%是双座教练机,只有30%是截击机。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之前,米格25大放异彩,不但以色列使用的鬼怪战机望尘莫及,就连地对空导弹都追不上它,让西方国家为之震惊。
对于米格25 的构造,五角大楼一无所知,不胜惶恐。
直到1976年9月6日,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一架米格-25战斗机叛逃,在日本函馆民用机场降落 ,美国人才得知它的全部秘密。
客观地讲,米格25不是十全十美的作品,也有不少缺点,比如油耗大,中低空作战时机动性差等,但总体上讲,它做到了三马赫,三万米两个核心指标。不失为一款优秀的侦察机和截击机。
发布于:北京市名鼎配资-个人股票配资-重庆配资网-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