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5日,朝鲜在“国防发展 - 2025”武器展览会上首次展示了火星11E高超声速导弹。这款导弹的外形与中国鹰击-17相似,尤其是前部的乘波体和联排翼设计。
要了解火星11E,可以参考其前身——火星11导弹。火星11是朝鲜自主研发的一种固体燃料战术弹道导弹,射程在90到500公里之间,属于近程战术导弹范畴,类似于中国的东风11。固体燃料导弹具有较强的机动性,朝鲜在火星11基础上已经发展出四种不同型号,其中最强大的是火星11C。这款导弹搭载了4.5吨的超大常规弹头,在短程导弹中威力极为强大。
火星11E是在火星1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乘波体弹头。这种弹头的外形设计非常特别,几乎被边条翼包裹住,从头锥到尾部,边条翼呈弧形,整体看起来像一个“铬铁”形状。弹头后方是一个“X”形布局的梯形舵面,舵面的前缘和边条翼的后缘几乎是平行的。这样的设计与中国的鹰击-17的“联排翼”设计非常相似。
鹰击-17是中国继东风-17之后的一款新一代高超声速导弹。其联排翼设计并非随意而为,边条翼和尾舵不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相互非常接近。这样的布局能有效减少激波对尾舵的影响,从而增强导弹的气动控制能力。
外观上看两者可能有些相似,但在高超声速飞行的实际表现上差距明显。高超声速飞行时,环境极为恶劣。例如,当飞行速度达到5马赫时,气动加热会让导弹表面温度达到2000摄氏度,这个温度比涡扇发动机涡轮前的温度还要高,动压也会达到1.77兆帕,每平方厘米要承受17.7公斤的重量。这对导弹翼面的强度要求极其苛刻。
鹰击-17的边条翼和尾舵都是黑色的,表明它们采用了能够承受高温和高压的特殊材料,否则在这样的环境下早就变形了。相比之下,火星11E的边条翼和舵面都是灰白色,显然没有使用如此高端的材料。此外,火星11E的边条翼是弧形设计,而鹰击-17则采用了大后掠梯形边条,这两种形状在高超声速下的结构强度差异很大。
制导系统方面,两者的差距也非常明显。火星11E仍然依赖惯性导航系统,并结合格纳罗斯和GPS卫星制导。但卫星制导容易受到干扰,一旦出现干扰,导航误差就会增大。相较之下,鹰击-17作为反舰导弹,不仅具备北斗军码的厘米级导航精度,还搭载了多模复合导引头,即使在高超声速飞行中遇到“黑障”也能精确锁定海上目标。这使得鹰击-17的技术水平远超火星11E,甚至领先于东风-17,堪称世界一流。
从发射平台来看,两者的重量差异也很明显。火星11E采用了五对轮的发射车,每辆车装载2枚导弹;而鹰击-17则使用了四对轮的发射车,同样装载2枚导弹。这说明火星11E的重量肯定比鹰击-17要大。鹰击-17之所以设计得较轻,是因为它的发射单元是按照中国HT-1垂直发射单元的标准设计的,严格控制了重量,以保证实战中的兼容性。
高超声速导弹的研发离不开高超声速风洞的支持,而这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全球目前拥有完善高超声速风洞的国家仅有中、美、俄三国。中国的JF22风洞功率可达1500万千瓦,强大的电力支持使其能够进行大量的风洞测试。相比之下,朝鲜的能源状况显然无法支撑如此高水平的风洞测试设施,甚至连基础的高超声速风洞都难以建设。许多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比如韩国的KVLS-2垂直发射系统,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测试,但到2025年仍未服役;土耳其的“可汗”导弹也因没有风洞测试,未能达到设计要求,至今没有列装。
尽管火星11E和鹰击-17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两者的技术水平差距明显。高超声速导弹的设计不仅依赖外观,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支撑。朝鲜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尚浅,未来仍需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追赶上顶尖水平。
名鼎配资-个人股票配资-重庆配资网-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