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正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贫富悬殊的饮食差异。中国作为美食大国,其饮食文化的繁荣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得益于广袤疆域内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历代外邦使节进献的珍馐美味,中国烹饪艺术几乎为每一种肉类和蔬菜都创造了多种独特的烹饪方法。从简单的煎炸烹煮,到复杂的清汤麻辣,再到融合中医理论的药膳养生,中国饮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孟子·告子上》有云:食色,性也。这句话道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食物之于人,就如同徐志摩笔下姑娘,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般直白而热烈。在古代社会,当普通百姓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时,统治阶级却享受着极尽奢华的饮食待遇。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清朝皇权的极度强化催生了满汉全席这样的饮食奇观,将中国宫廷饮食文化推向了极致。
在慈禧太后掌权的时代,这位掌握绝对权力的女性对美食有着近乎痴迷的追求。为了讨好这位实际上的统治者,各地官员争相进献各种山珍海味。据史料记载,专门为慈禧服务的寿膳房规模惊人,共有一百零八间厨房,分布在八个院落中,配备了一百二十八位技艺精湛的御厨。每天清晨,当京城百姓为生计奔波时,这些御厨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首先要从内务府领取当日的菜单和食材,然后开始准备慈禧的早膳、午膳和晚宴。一些需要长时间烹制的菜肴,甚至需要提前数日乃至十几天就开始准备。
展开剩余76%电影《末代皇帝》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溥仪用膳前,每道菜都要经过试吃太监的试毒程序。这种严密的防范措施导致食物送到皇帝面前时往往已经凉了。慈禧太后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这或许解释了她为何特别偏爱小吃、点心和一些适合冷食的食品,如小窝头、臭豆腐等,这些几乎成为她每日必食之物。
慈禧对点心的痴迷在她六十大寿的宴席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据记载,仅点心就有十八种之多,包括如意饼、文胜饼、长兴饼、长寿饼、凤凰饼、百花酥、三桃酥、花桃酥、松仁酥等,每种点心都蕴含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这些精致的糕点不仅体现了御厨们的高超技艺,更彰显了宫廷饮食文化的奢华与讲究。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基础相对薄弱。为了防范不测,皇室制定了吃菜不许过三匙的祖训。这种看似浪费的规矩,实际上是为了防止皇帝的饮食偏好被外人掌握,从而避免被投毒或被人利用皇帝的饮食偏好进行商业欺诈。慈禧太后同样遵循这一规矩,传闻她每顿饭要享用一百零八道菜肴。显然,一个人不可能吃完这么多菜,但如果每道菜只尝三口,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据记载,慈禧用膳后,桌上的菜肴看起来几乎未动,这些剩菜会被太监们运出宫外转卖,甚至形成了一条专门处理皇室剩膳的产业链。
除了精心烹制的菜肴外,慈禧对水果也有着特殊的嗜好。不过她并非为了食用,而是为了闻香。许多水果和鲜花一样,会散发出独特的芳香。为此,每天都有大量新鲜水果从全国各地运抵京城,其中只有少量被食用,大部分都用来满足慈禧闻香的癖好。据清宫档案记载,慈禧一年消耗的水果数量惊人:红枣、黑枣、棒子、山梨共计2236石8斗6升,山楂16123斤,葡萄15231斤,沙果576斤,酸桃1223斤,石榴516个,文官果2888个,柿子2258个,棠梨53668个,秋梨13978个,橘子1536个。
在众多水果中,香蕉最受慈禧青睐。据记载,她一年消耗的香蕉超过15000个。然而慈禧对食用香蕉并不感兴趣,她痴迷的是香蕉散发出的独特香气。因此,送到慈禧手中的香蕉往往在数天后就会腐烂,这时总管太监就会及时更换新鲜的香蕉,以满足这位权力巅峰女性的嗅觉享受。
在天主教的七宗罪中,暴食与贪婪并列其中。当一个人的权力失去制约时,往往会为了满足最原始的欲望而做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慈禧对香蕉香气的痴迷,在常人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她不仅乐此不疲,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要知道,香蕉主要产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距离北京路途遥远。虽然香蕉本身价值不高,但每日为慈禧运送新鲜香蕉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其成本之巨可想而知。
从客观历史的角度来看,慈禧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她既是近代中国苦难的重要责任人之一,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女性权益的发展。这种复杂性使得对她的评价难以简单定论。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生平的读者,可以参阅专业的历史传记《慈禧传》,该书以55元的亲民价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这位历史人物的窗口。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个人股票配资-重庆配资网-股票低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